Navigation menu
10月20日,133家公司公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80%以上为“前期看好”公司。目前披露的三季度预告显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恢复,电子、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表现突出,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强劲。储能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订单饱满、产销两旺,成为业绩亮点的重要来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业绩爆发。博郡科技10月13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5.52亿元至6.62亿元,同比增长50%至80%。报告期内、新能源车身模块化车身收入进一步增长,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降本增效,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净利润进一步增长。 10月12日,横店DME公告称,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亿元至15.3亿元,同比增长50.1%至65.2%。横店DMC在公告中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磁性材料行业的强大领导地位,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领域新产品出货量快速增长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国力电子10月9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920万元至2100万元。与萨相比较去年同期增加754.4万元至934.4万元,同比增长64.72%-80.17%。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景气,当前市场需求强劲,带动公司产品订单大幅增加。老厂房“变身”为领先的新能源产业交付中心。 Photo/IC 储能行业订单充足,产销两旺。全球储能市场“一芯难求”的供需格局正在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处于高速增长通道。上市公司三季报密集披露,储能行业成为“预报”主力军。 2025年1-9月,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86GW,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新增41GW,新增45GW在国外。瑞普蓝君、南方电网储能、龙净环保等公司三季报表现尤为突出,极具代表性。 10月14日,南方电网储能发布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业利润总额53.2亿元,同比增长17.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3亿元,同比增长37.13%;基本每股收益为0.45元。业绩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调峰水电站水量增加以及发电量同比增加。 10月14日,瑞普蓝骏宣布,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突破23GWH,创下单季度出货量纪录。其中,1个月最大出货量突破8GWH,创下单月集团出货量纪录。壳牌金融瑞普兰君表示,第三季度业绩出色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是研发的长期积累。以瑞普蓝骏原厂卷绕电芯为例。今年4月,卷绕电芯月出货量突破2GWH,创下历史记录。今年8月,凭借高效率的产能和优秀的交付能力,仅瑞普蓝骏柳州基地314AH电芯出货量就突破1000万颗。 10月17日,龙净环保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亿元,同比增长54.99%;归属于公司上市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22亿元,同比年增长65.50%。公司储能电池总产量、总销量呈现积极态势。 Photo/IC 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优势 2025年三季报中储能及能源产业链表现突出,其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深层次的技术变革。在世界范围内,能源独立和电力稳定已成为各国重要战略目标。储能是保障电网稳定、提高消纳新能源能力的关键。中国对部分高性能锂电池的出口管制也凸显了其在关键能源材料方面的战略地位。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经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和系统出口”的深度转型。企业不再仅仅出口电池,而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海外厂房、技术授权、标准输出等,打造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以储能为例,2月份“136号文件”取消储能强制配置后,独立储能依靠容量价格补贴实现盈利闭环,行业发展更加健康。由于独立储能经济已经出现,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的峰谷仲裁、十项服务等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此外,储能在海外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签海外订单199份,规模超过160GWH,同比增长220.3%。相比2024年,全年中国储能企业签订海外订单规模仅150GWH。一些企业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隐忧。一些企业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隐忧。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产能快速扩张,价格战和盈利压力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储能领域,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一些企业却迟滞于“增收不增收”的问题。 10月14日晚,光伏逆变器领军企业、储能逆变器重要供应商锦浪科技公布三季报。单季度看,公司三季度“增收不增收”,实现营业收入18.69亿元,同比增长3.4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63亿元,同比下降16.85%,直接反映了公司面临的成本压力或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短期内面临。宁波容百新能源2025年第三季度也出现营收与净利润不同步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多项主要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净利润大幅下降274.96%,营业收入下降20.64%。公司披露,报告期内,地缘政治影响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导致三季度销售额下降,是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宁波容百新能源净利润大幅下滑,一方面是营收下降所致,另一方面是公司对磷酸铁锂、钠电、锰铁锂、固体电解质等新技术的持续投入,利润暂时承压。公司目前经营压力较大,新兴业务后续执行及扩量直接影响净利润能否收回。储能行业业内人士ay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表示,储能行业目前面临“政策执行困难、缺乏大投资者支持”等现实困难。业内人士以液流电池为例。液流电池电价计算机制尚不成熟,投资回报周期不明确,电价成本难以准确估算,阻碍了商业化进程。从技术路线来看,锂电池存在安全隐患,液流电池则存在成本问题。大量中小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到新能源公司。欧美国家正在通过加强产业补贴、设立碳壁垒等方式加快本土供应链建设,旨在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这就要求中国新能源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对更加严格的合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平衡国内市场的融合与全球化的推进,实现运营体系与本土市场的高效融合,已成为关系国内领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刘晨表示,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尚未进入高水平发展周期,但增长主体正逐步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升级”。在价格竞争加剧之际,企业面临的压力债务率高、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找芯难”等供应链壁垒问题仍在加剧。人才之争、市场价格介入、技术路线竞争也愈演愈烈,持续挤压一些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其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只有在技术、成本和全球布局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龙头企业,才能进一步巩固行业差异化竞争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持续注入资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陶野编辑陈莉校对穆向同